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8:36    次浏览
快收下吧,欠你们好几年了。姨父去世后,你也急着用钱。”2014年12月底,马俊俊把自己刚刚攒下的3000元钱硬塞给了大姨。回到家里,这个90后女孩拿出还款记录本,在债主名单里郑重划掉大姨的名字。3年多来,山东即墨女孩马俊俊省吃俭用,既要打工还债,还要供弟弟上学,每攒够一定数额的钱,就去还债。目前,她已经还了4万多元的债,还款记录本上划掉了长长一串名字:还有不到两万元,父母欠的债就还清了。(3月22日《光明日报》)提起“任性”,我们总会想以“空中任性”为代表的不文明行为。然而,当“诚信”也任性起来,我们还需要耳提面命般地常把道德挂在嘴边吗?当然不需要,诚信带来的社会风俗的改变岂止是一小撮人的受益,它可以让救起一个善良的风俗,可以撑起一片温暖的人心。根据继承法规定,马俊俊本没必要“父债女还”,她只需要以继承的财产为限清偿债务即可,更何况她只继承到了一笔“债务”。但在她心里,这不是一笔简单的财产债务,而是一笔“人情债”,永远都还不完,所以她要坚持还清所有债务,多么朴实的任性,却是那么令人敬佩。与“诚信”相背的是“失信”,而“老赖”们却也总是那么显眼。其实,“老赖”的拖延是因为“懒”,正所谓,“一勤天下无难事”,“老赖”太懒惰,以至于连还债的勇气都没有,有时候还主动或消极逃避债务,怠于履行义务,他们是任性的“失信”。这是社会之病,如果“诚信”也任性,“良法”必为人们所敬仰。有良法才有善治,但有良法,不一定必有善治。良法只有被人们遵守和信仰,才能起到匡正社会良知的作用。一个国家国民的法律素养决定了其对法律的理解程度,而这个素养与“诚信”不无关系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人对“诚信”带来的社会价值所怀疑,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有规矩的社会,古有“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”的社会治安状况,说明大家互相信任,唯有充分的信任,才有这样的安全感。既如此,一个有规矩的诚信社会,法律也必能垂拱而治。如果“诚信”也任性,“良俗”必成人们的内心价值。“人无信不立”,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,在道德体系里,诚信似乎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。很多社会道德都由“诚信”衍生而来,它是一个基础性的道德母本,而且它交叉于各种社会道德之间,是一个桥梁和纽带。文明社会需要“诚信”来搭建道德架构,在它的引导下,善良风俗也必然能够深入人心。如果“诚信”